凯发K8国际深度好文|医养结合产业化概念内涵、实践困境与解|玛雅网更新|决思路
我國人口加速老齡化,養老服務業發展滯後是當下存在的最大問題,機構養老滿足率很低,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推進緩慢,醫養結合模式是一種獨特的社會結構存在模式凱發K8國際。
什麼是〞醫養結合呢?“醫養結合”就是指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相結合,實現社會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醫”包括醫療康復保健服務,具體有醫療服務、健康咨詢服務、健康檢查服務、疾病診治和護理服務、大病康復服務以及臨終關懷服務等;“養”包括的生活照護服務、精神心理服務、文化活動服務。利用“醫養一體化”的發展模式,集醫療、康復、養生、養老等為一體,把老年人健康醫療服務放在首要位置,將養老機構和醫院的功能相結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復關懷融為一體的新型模式。由于疫情期間,養老院封閉,互聯網+醫養結合模式應運而生。
互聯網+醫養結合模式是指通過互聯網平台、互聯網應用、物聯網設備,實現社區集中照料、居家上門服務和機構專業照護。
這種新型養老模式,利用互聯網、物聯網的先進技術和理念將醫養資源整合起來,並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狀況及各項身體指標進行大數據分析。
針對性、高效性、專業性地提供醫養服務,使更多行動不便的失能半失能老人也能享受到專業的醫療資源,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老年群體的生活幸福感。
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養老和醫療服務提供了技術支持,起到整合資源,打破服務供給部門的壁壘,擴大醫養結合服務輻射範圍的作用,通過大數據分析監控病情,解決了更多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問題。
醫養結合模式是當前社會經濟快發展下新時代的產物。其具體含義是指在傳統機構養老提供基本生活服務和經濟供養的基礎上,向選擇機構養老的老年人提供醫療服務,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緩解社會老齡化問題。
作為近幾年逐漸興起的一種新型養老模式,通過將現代醫療服務技術與養老保障模式有效結合,實現了“有病治病、無病療養”的養老保障模式創新,已經成為政府決策部門及學者們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
2017年6月29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商業養老保險的若幹意見》。提出促進養老服務業健康發展。另外,十九大報告也為老齡事業發展描繪了藍圖。報告中提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在相關政策的推動下,未來醫養結合模式發展前景可期。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民政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又聯合印發《醫養結合機構服務指南(試行)》,明確了醫養結合機構(指兼具醫療衛生資質和養老服務能力的醫療機構或養老機構)的基本要求、服務內容、服務流程,旨在提高服務質量瑪雅網更新,規範服務內容。《指南》要求,醫養結合機構應當具備醫療機構執業許可或在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含中醫藥主管部門)進行備案,並在民政部門進行養老機構登記備案。
《指南》指出,各類醫養結合機構應當提供的服務項目包括但不限于:基本服務(生活照料服務、膳食服務、清潔衛生服務、洗滌服務、文化娛樂服務)、護理服務、心理精神支持服務;可根據設立醫療機構的類型與資質有所側重地提供《指南》所述的其他服務,如設立綜合醫院、中醫醫院的醫養結合機構應當提供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中西醫診療、定期巡診、危重症轉診、急診救護等服務,設立安寧療護中心的醫養結合機構應當提供安寧療護服務。醫養結合機構具體服務流程包括服務接待、老年人入院體檢、老年護理需求評估、老年人能力評估、中醫評估(具備中醫服務資質的機構)、制訂服務計劃、簽訂服務協議、建立服務檔案、提供醫養結合服務等。
《指南》強調,醫養結合機構的醫護人員應當持有相關部門頒發的執業資格證書,並符合國家相關規定和行業規範對執業資質和條件的要求。醫療護理員、養老護理員應當經相關培訓合格後上崗。醫養結合機構應當建立醫護人員、醫療護理員、養老護理員、管理人員及相關協助人員聯動工作機制。同時,要明確提供“醫”“養”服務的具體指征。釐清醫養邊界,其中“醫”為預防保健、疾病診治、醫療護理、醫療康復、安寧療護等,“養”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及綜合服務。根據老年人日常住養和住院醫療兩種不同的需求,明確各自的管理路徑,建立信息系統,確保“醫”“養”互換時信息準確切換並及時更新。
目前,“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相關政策支持力度逐漸加大。但是由于“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在中國起步較晚,缺乏充足的理論支撐,且中國老齡人口眾多,“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發展困難重重。
根據衛生部2010年印發的《診所基本標準》規定,醫務室建築面積不少于40平方米,設有獨立的診室、治療室、處置室和輸液觀察室等場所,可見養老機構設置醫療機構的標準和成本相對較高。同時,養老機構要保證醫務室24小時運營服務瑪雅網更新,須配備2名全科醫生、2名護士或其他衛生技術人員,如按月人均工資2000~3000元的標準,一年需要支出人員工資10萬~15萬元,對微利甚至不盈利的養老機構而言負擔較重。如果要建設成康復院或護理院,養老機構的建設成本和運營成本就會更大。綜合能力強的三級醫院主要關注于盈利高的常規醫療,由于自身醫療資源緊張,加之醫患關系、醫療糾紛和養老行業的低利潤等因素,醫療機構內設養老機構的積極性並不高。如北京市公立醫療機構護理費收費標準仍然沿用1999年制定的《北京市統一醫療服務收費標準》,三級醫院的一級護理標準僅為9元,二級醫院為6元,而三級醫院的一級護理每日成本已經超過200元。現行的護理收費定價標準過低,醫院提供的護理服務越多,就意味著虧損越嚴重。
一些社區和小型養老機構主要是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一級醫院合作,但由于合作方醫療設施簡陋,基本上很難滿足社區和養老機構對高質量醫療服務的需求。很多較大規模的養老機構雖然與附近大型醫院簽定了合作協議,但合作協議中服務內容、服務標準和要求不夠細致明確,而且缺乏有效監管和問責,很難確保老年人突發疾病時能夠得到及時救治。
與普通養老院相比,“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因為其更高層次、專業的醫療服務而導致收費較高,這就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殘疾老年人、患病老年人、高齡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不符。如北京市首家提供“醫養結合”服務的恭和苑養老院根據戶型每月收費標準分別為7800元、9800元和12800元;合肥市濱湖醫院所設的養老院如果只是提供生活照護,每個月的收費在3500~4000元,老年人的醫療費用按照正常的住院費用結算。各地區“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的收費一般是當地居民人均收入的2~3倍甚至更高,大部分老年人難以負擔。通過對合肥市3000位老年人的抽樣調查顯示,62.91%的老年人每月可承受的服務價格(包括伙食、床位、護理等)不超過500元,20.94%的老年人每月可承受的服務價格在500~800元之間,只有16.15%的老年人可以承受800元以上的服務價格。“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收費水平高與老年人消費水平低之間的矛盾導致老年人對醫養服務的有效需求不足,進而導致“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床位利用率不高,資源配置效率降低。真正有需求的殘障老年人、慢性病老年人、易復發病老年人等因為支付能力有限而難以進入“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
此外,許多國家會對老年人的狀況進行評估,從而保證服務內容的針對性和標準化。而我國目前對老年人缺乏全面評估,導致無法明確老年人是否需要醫養結合服務以及服務的具體內容和需求程度,很難做到服務內容與服務需求相吻合。設有醫務室的養老機構主要還是以簡單生活照護為主,以提供簡單治療為輔,無法為老年人提供疾病預防、治療、康復瑪雅網更新、護理和臨終關懷等專業醫療保健服務。與一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合作的養老機構和社區注重對慢性病老年人提供治療性措施,但忽視了健康教育、健康咨詢、行為幹預等服務內容。大型三級醫院內設的養老機構能提供相對優質的醫療服務,但往往忽視精神衛生、社會活動和社會交往等服務內容。
從目前很多實施“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機構來看,“醫”和“養”的邊界還沒有完全界定清晰,對養老群體的服務需求缺乏詳細分類,相關服務體系比較單一凱發K8國際,服務內容趨同,這與“醫”和“養”之間的雙向互動不暢密切相關。作為一種新型養老服務模式,大多開展“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仍然是以“養”為重心,缺乏“醫”的資源融合,“醫”和“養”二者沒有統一協調。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醫養結合”是當前政府大力提倡的一種新型養老服務模式,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保障,這一養老政策具有一定的普及性和統籌性。然而,從現階段各地實踐來看,雖然一些醫療與養老機構具備了“醫養結合”的服務基礎,但是大多數服務機構將目標市場定位為高收入人群,沒有充分考慮地區的整體消費水平和經濟負擔能力,使得收入較低的老年人無法真正入住“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由于市場定位較高,相關服務機構的入住率較低,限制了“醫養結合”養老政策的普及與有效實施。
當前,一些地區的醫保定點覆蓋不全面,缺乏健全的長期護理險以及醫護險,再加上醫療保障的資金來源單一,集中在政府財政支持上,缺少用于老年人長期護理險的專項支出費用,導致老年人的醫療保障後續發展動力不足。除此之外,部分養老服務機構中,醫療機構內設不足,即使有些大型養老服務機構內設了醫療機構,但也沒有被納入醫保定點範疇之內,老年人的醫保不能用于相關養老服務機構的結算,在居家養老方面可以使用醫保支付護理費的覆蓋率較低,與住院醫療覆蓋率相比相差甚遠,增加了老年人“醫養結合”養老的支出負擔。
由于中國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數量不多、專業素質偏低,導致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多數養老服務機構中,缺乏醫療、護理和康復方面的高素質人才,無論是醫療機構轉變為護理機構,還是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都體現出了具有行醫資格的醫護人員和高級護理人員數量的不足。相關從業人員數量與質量無法滿足當前多元養老需求凱發K8國際,這與中國養老服務產業從業人員培訓體系不健全、薪酬待遇較低等因素密切相關。
第一,建立和完善醫養結合服務法律法規和政策支持。良好的政策導向,是保證醫養結合服務建設完善的基礎。政府應該根據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的目標定位,盡快出台促進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發展的意見規劃,明確醫養結合服務機構的服務性質、服務對象、服務主體、服務範圍、機構設置標準、從業人員上崗標準以及具體的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投資的方案。各級政府應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相應制定配套的規劃,將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建設納入區域老齡發展規劃、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
第二,在具體執行方面各部門之間應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為醫養結合模式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衛生主管部門依據自身的職責,按照行業特點,建立制度標準凱發K8國際,確保規範運營,加快出台和完善相關服務標準、設施標準和管理規範,抓緊制定醫養結合機構的建設標準,建立等級評定制度及評估制度,進而制定醫養結合服務機構的準入、退出機制,規範醫養結合服務市場行為凱發K8國際。另外,民政部門應確認其非營利性並納入醫保。這樣既解決了老人的醫療和養老難題,同時也促進了養老行業整體水平的提高。
在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市場化運作機制中,盡快促進養老事業產業化。養老問題是社會問題瑪雅網更新,要積極探索社會力量參與機制,建立“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市場化運作機制。當下,最迫切的是要拓寬“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資金渠道,民政部門應建立專項發展基金或設立養老基金會,募集資金資助培養更多“醫養結合”養老機構,惠及更多老人。健全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必須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將政府、營利組織和非營利組織等多方主體有機結合起來,整合多方服務主體的資源,共同來滿足日益增長的“醫養結合”服務需求。
鼓勵一、二級醫院(包括廠辦、校辦、民辦醫院等)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揮專業技術優勢,轉型為康復院、護理院、臨終關懷院等“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直接提供養老照料和醫療護理服務,拓寬“醫養結合”服務的供給渠道。對規模較大的養老機構,在符合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和基本標準的前提下,經衛生部門審查準入後可設立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可以通過服務外包、委託經營管理的方式吸收醫院來運營管理,從而提升雙方的專業優勢,相輔相成。對規模較小且社區衛生服務不健全的養老機構可按規範的設置標準開設醫務室瑪雅網更新、衛生所、保健站等,也可與附近醫院協商在養老機構設立醫療聯系點。規模較小且週邊社區服務網絡發達的養老機構,可與附近的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合作共享醫療資源,以法定協議形式建立具體明確的合作項目,確認雙方責任與義務,形成流暢的雙向轉診機制。
由衛生、民政、老齡等部門成立專家委員會,對有需求的老年人實施健康評估,根據評估結果確定相應的服務地點和服務內容:對于健康老年人、無疾病的半失能老年人以及患有慢性病但生活仍能自理的普通老年人可以居住在社區或普通養老院,主要以生活照料為主,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醫務室提供疾病預防保健、健康管理與教育、康復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處于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發作期的老年人,可以採取轉診二級以上大型醫院的方式來解決,待病情穩定後再轉移至“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進而接受醫養結合的整體性服務瑪雅網更新。那些患有慢性病、惡性疾病、易復發疾病、大病初愈或晚期絕症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對高端復雜的治療服務需求不大但又依賴專業且中長期的醫療護理,服務內容要以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文化娛樂等常規性養老服務項目為基礎,疾病診治、康復保健以及臨終關懷等醫療服務為重點。“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可以在充足的硬件和軟件基礎上貫徹持續照顧理念,在內部設置生活照料區、慢病治療區、失能護理區、康復養護區和臨終關懷區,通過能力評估和服務需求評估,分別收養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程度不同的老年人,從而實現服務體系的內部整合凱發K8國際。
要建立商業護理險和社會保險相結合的老年人長期護理險制度。其中,商業護理險制度由政府、保險公司和個人共同承擔保險基金,其中個人繳納比例較高,同時老年人的護理險報銷額度也較高,這種模式比較適合高收入人群;政府主導的社會保險模式主要以政府財政支出和社會互助的方式提供基金,在這一保險模式中,政府統籌負責護理險規則制定,這種模式比較適合低收入人群。通過兩種護理險制度的結合,不斷完善老年人長期護理險制度,實現“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全面發展。
由于現階段中國養老產業從業人員數量與質量都無法滿足中國社會養老需求,因此,應該增加相關專業人才儲備,從根本上解決相關人才不足的問題。具體而言凱發K8國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相關部門應該加大醫護人員和護理人員的專業化培訓力度,提升相關人員的醫護技能水平,對從業人員進行老年心理學等方面的教育與培訓,使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與素質得到全面提升。要規範人才管理,保證從業人員持證上崗,要提升相關從業人員的福利待遇,激發從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二是鼓勵高職、高專以及高校等各大高等教育機構開設老年人護理專業,為養老服務產業可持續發展儲備人才,使“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模式向專業化與產業化的方向發展。三是吸收相關從業人員,尤其注重吸收低齡熱忱的健康老年群體加入老年人護理行業,一方面可以為其自身養老積累知識經驗,另一方面可以在中國老年群體內建立起良性服務機制。
整體而言,“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符合中國社會養老產業的發展需求。然而,在“醫養結合”養老模式開展過程中,“醫”的資源利用程度明顯不足,這與“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落實不到位以及老年人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不健全密切相關。在“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實施過程中,還體現出了專業人才匱乏、醫養資源結合不充分等問題,影響了“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在中國的深入開展。因此,發展“醫養結合”養老模式,要促進“醫”“養”資源的有效銜接與整合,完善老年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鼓勵開展多樣化“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增加養老專業人才儲備,促進中國社會養老產業健康發展。凱發K8旗艦廳,富足業務,健康產業,k8凱發官方權威AG,凱發k8國際!凱發k8官網!凱發k8官網首頁!凱發k8國際娛樂官網入口。
30年轨迹最新
- 2025-07-13
凯发K8旗舰厅AG|小德伪t2|2025五大大健康营销公司排行榜新鲜出炉
- 2025-07-13
凯发app手机版下载|白石瞳|2025创业项目排行榜揭晓:这些领域正成财富新风口
- 2025-07-07
凯发K8娱乐|今日买特马|中国与全球大健康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分析
- 2025-07-02
凯发K8娱乐官网入口医疗健康行业经济指标_中国地区经济指标_国内经济指标数据_区
- 2025-07-02
凯发K8官方旗舰厅截至去年全省医养健康产业增加值超6500亿元占GDP比重超65